我们透过举办不同的活动,让中大师生能多留意及对新的研究技巧、工具及发展产生兴趣。
图书馆数码学术研究及进学园团队与中大不同学系举办了CUHK Data Hack,让中大师生于48小时内展示他们的数码技能。活动前的一连串Pre-hackathon 讲座,亦令参加者提升参赛者的数码技能及了解数据周期,包括资料抓取、处理、视觉化和运用等。各届详情可在活动网页查看。
数据分析实践机会提供机会予中大学生利用香港中文大学数码典藏、中大图书馆档案馆藏或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数据储存库的真实资料去练习他们的数据分析技能。入选的组别会在指导下完成他们的项目及网站、研究海报、最后简报及相关代码程式,以展示他们的实习成果。
学院数据推广大使来自大学八个学院,于学院中推广研究数据管理 (RDM) 。数据推广大使担当研究人员和图书馆之间的桥梁角色,指导研究人员正当的研究数据管理实践,并与学院的教研人员合作以提供与研究数据管理相关的教学讲座。详细资料请查看活动网页。
数码学术研究团队与文学院人文学科研究所 (RIH)协作举办各项活动以推广有关数码人文学术研究,包括
- Digital Humanities Initiatives Talks(2024/25 | 2023/24 | 2022/23)
- 予文学院学生的Digital Humanities Oxford Summer School 奖学金
- 于大学图书馆数码学术研究室举行的 Day of Digital Humanities (Day of DH)
中文文字自动识别是数码学术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中国古籍文本分析研究的第一步,因此数码创新团队于2021 及2022年举办了中国古籍文字自动识别挑战,希望藉此比较各家对古籍中文字自动识别方案的优异。这个竞赛希望为相关研究人员或业界推广交流相关技术发展,将中文古籍的文字自动识别技术再进一步,从而推进各学科使用中文古籍作研究用途。
数码学术研讨会(2017及2019年)
图书馆分别于2017年及2019年3月举办了两次数码学术研讨会,主题为:
其他讲座及活动
![]() |
Chinese Culture and Digital Studies 2025 讲座(2025年5月)
中国文化研究所(ICS)邀请图书馆合办由北山堂基金赞助的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Chinese Culture and Digital Studies 的讲座系列。首发于2025年5月初举行,由哈佛大学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学系之 Charles H. Carswell Professor 包弼德教授主讲。 两场讲座于大学图书馆数码学术研究室举行:
系列亦包括两场公众讲座。 |
||||||
![]() |
「中文古籍的文字勘探与处理」工作坊(2023年3至4月)
我们举办了三个有关中文古籍文字辨识及处理平台的工作坊,帮助中大师生勘探及处理与他们研究相关的中文古籍文字:
|
||||||
![]() |
“Immigration Detention and Vulnerable Migrants in Hong Kong” 研究方法分享系列(2023年2至3月)
法律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成功获得了研究资助局(RGC)的研究影响基金(Research Impact Fund)作一个三年的研究计划 – “Immigration Detention and Vulnerable Migrants in Hong Kong”。 分享系列包括介绍此研究计划的讲座、两个关于获取官方数据的有效沟通方法及与弱势群体作访谈技巧的工作坊。有关讲座及工作坊内容请于活动网页查看。 |
||||||
![]() |
中央研究院「数位人文研究平台」简介 (2021年11月30日)
「数位人文研究平台」(DASH)(https://dh.ascdc.sinica.edu.tw/member/)由台湾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ASCDC)开发,旨在为研究人员于云端环境提供一个包含各种数码人文研究工具的一站式平台,以协助他们发掘研究资料內的重要信息。 |
||||||
![]() |
「数字人文与中国文化研究」公开讲座系列 2020(2020年1月7及10日)
图书馆与中国文化研究所(ICS)于2020年1月合办了「数字人文与中国文化研究」公开讲座系列 2020,邀请了两位台湾中央研究院的 GIS 专家来分享他们的空间人文及历史研究心得。 基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空间人文学及环境史研究网络基础设施
|
||||||
![]() |
人群中脱颖而出:作者身分识别码(2018年11月12日)
图书馆举办了一系列以作者身分识别码为主题的讲座。来自中国科学院、ORCID、Clarivate Analytics 及Elsevier 的代表,分享了如何管理作者身分和在iAuthor、ORCID、Web of Science 及 Scopus 四个不同的平台上跟进研究成果的影响。在这星期,五名研究生志愿者提供现场支持,协助查询者登记不同的作者身分识别码。
|
||||||
![]() |
开放取用日(2016年10月24日)
「开放取用日」旨在向大学成员分享将研究成果公开予大众取用的好处。是次活动与国际开放取用周同步举行,主题为「实行开放取用 – 「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研究文库」有助提升研究成果之影响力」,藉此介绍学术研究管理系统及香港中文大学学术研究文库,及实行开放取用的重要性。
|
我们亦举办为增进研究生的研究展示技巧的活动,包括
- 与研究院及自学中心合辧的
- 三分钟学术简报(3MT®)比赛旨在提升学生在学术、汇报和研究交流的技巧;比赛要求研究生在三分钟内向一般大众进行有关其研究的汇报,是一个学术上的挑战。
- 研究生研究及学习研讨会旨在为香港及深圳中文大学研究式和授课式课程研究生提供与资深学者和嘉宾讲师交流的平台。研讨会透过一系列同时进行的互动讲座,讨论如何以书面和口述形式有效地传逹研究构思、成果,以及其影响。
- 研究海报展览旨在为所有在读中大研究生提供机会以海报形式向校内不同界别展示他们的研究工作,并增进他们的海报简报技巧。
- 研究茶座为中大研究生提供机会向其他授众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促进跨学科研究思想交流,从而提高他们的报告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