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透過舉辦不同的活動,讓中大師生能多留意及對新的研究技巧、工具及發展產生興趣。
圖書館數碼學術研究及進學園團隊與中大不同學系舉辦了CUHK Data Hack,讓中大師生於48小時內展示他們的數碼技能。活動前的一連串Pre-hackathon 講座,亦令參加者提升參賽者的數碼技能及瞭解數據週期,包括資料抓取、處理、視覺化和運用等。各屆詳情可在活動網頁查看。
數據分析實踐機會提供機會予中大學生利用香港中文大學數碼典藏、中大圖書館檔案館藏或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數據儲存庫的真實資料去練習他們的數據分析技能。入選的組別會在指導下完成他們的項目及網站、研究海報、最後簡報及相關代碼程式,以展示他們的實習成果。
學院數據推廣大使來自大學八個學院,於學院中推廣研究數據管理(RDM)。數據推廣大使擔當研究人員和圖書館之間的橋樑角色,指導研究人員正當的研究數據管理實踐,並與學院的教研人員合作以提供與研究數據管理相關的教學講座。詳細資料請查看活動網頁。
數碼學術研究團隊與文學院人文學科研究所(RIH)協作舉辦各項活動以推廣有關數碼人文學術研究,包括
- Digital Humanities Initiatives Talks(2024/25 | 2023/24 | 2022/23)
- 予文學院學生的Digital Humanities Oxford Summer School 獎學金
- 於大學圖書館數碼學術研究室舉行的 Day of Digital Humanities (Day of DH)
中文文字自動識別是數碼學術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對中國古籍文本分析研究的第一步,因此數碼創新團隊於2021 及2022年舉辦了中國古籍文字自動識別挑戰,希望藉此比較各家對古籍中文字自動識別方案的優異。這個競賽希望為相關研究人員或業界推廣交流相關技術發展,將中文古籍的文字自動識別技術再進一步,從而推進各學科使用中文古籍作研究用途。
數碼學術研討會(2017及2019年)
圖書館分別於2017年及2019年3月舉辦了兩次數碼學術研討會,主題為:
其他講座及活動
![]() |
Chinese Culture and Digital Studies 2025 講座(2025年5月)
中國文化研究所(ICS)邀請圖書館合辦由北山堂基金贊助的 Distinguished Lectureship in Chinese Culture and Digital Studies 的講座系列。首發於2025年5月初舉行,由哈佛大學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學系之 Charles H. Carswell Professor 包弼德教授主講。 兩場講座於大學圖書館數碼學術研究室舉行:
系列亦包括兩場公眾講座。 |
||||||
![]() |
「中文古籍的文字勘探與處理」工作坊(2023年3至4月)
我們舉辦了三個有關中文古籍文字辨識及處理平台的工作坊,幫助中大師生勘探及處理與他們研究相關的中文古籍文字:
|
||||||
![]() |
“Immigration Detention and Vulnerable Migrants in Hong Kong” 研究方法分享系列(2023年2至3月)
法律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成功獲得了研究資助局(RGC) 的研究影響基金(Research Impact Fund)作一個三年的研究計劃 – “Immigration Detention and Vulnerable Migrants in Hong Kong”。 分享系列包括介紹此研究計劃的講座、兩個關於獲取官方數據的有效溝通方法及與弱勢群體作訪談技巧的工作坊。有關講座及工作坊內容請於活動網頁查看。 |
||||||
![]() |
中央研究院「數位人文研究平台」簡介(2021年11月30日)
「數位人文研究平台」(DASH)(https://dh.ascdc.sinica.edu.tw/member/)由台灣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ASCDC) 開發,旨在為研究人員於雲端環境提供一個包含各種數碼人文研究工具的一站式平台,以協助他們發掘研究資料內的重要信息。 |
||||||
![]() |
「數位人文與中國文化研究」公開講座系列 2020(2020年1月7及10日)
圖書館與中國文化研究所(ICS)於2020年1月合辦了「數位人文與中國文化研究」公開講座系列 2020,邀請了兩位台灣中央研究院的 GIS 專家來分享他們的空間人文及歷史研究心得。 基於歷史地理信息系統發展空間人文學及環境史研究網路基礎設施
|
||||||
![]() |
人群中脫穎而出:作者身分識別碼(2018年11月12日)
圖書館舉辦了一系列以作者身分識別碼為主題的講座。來自中國科學院、ORCID、Clarivate Analytics 及Elsevier 的代表,分享了如何管理作者身分和在iAuthor、ORCID、Web of Science 及 Scopus 四個不同的平台上跟進研究成果的影響。在這星期,五名研究生志願者提供現場支援,協助查詢者登記不同的作者身分識別碼。
|
||||||
![]() |
開放取用日(2016年10月24日)
「開放取用日」旨在向大學成員分享將研究成果公開予大眾取用的好處。是次活動與國際開放取用週同步舉行,主題為「實行開放取用 – 「香港中文大學學術研究文庫」有助提升研究成果之影響力」,藉此介紹學術研究管理系統及香港中文大學學術研究文庫,及實行開放取用的重要性。
|
我們亦舉辦為增進研究生的研究展示技巧的活動,包括
- 與研究院及自學中心合辧的
- 三分鐘學術簡報(3MT®)比賽旨在提升學生在學術、匯報和研究交流的技巧;比賽要求研究生在三分鐘內向一般大眾進行有關其研究的匯報,是一個學術上的挑戰。
- 研究生研究及學習研討會旨在為香港及深圳中文大學研究式和授課式課程研究生提供與資深學者和嘉賓講師交流的平台。研討會透過一系列同時進行的互動講座,討論如何以書面和口述形式有效地傳達研究構思、成果,以及其影響。
- 研究海報展覽旨在為所有在讀中大研究生提供機會以海報形式向校內不同界別展示他們的研究工作,並增進他們的海報簡報技巧。
- 研究茶座為中大研究生提供機會向其他授眾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促進跨學科研究思想交流,從而提高他們的報告技巧。